光明網訊(記者袁晴)中宣部8月24日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推動新時代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相關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成效顯著,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成效顯著。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饒權在發布會上介紹,十年來,我國文化和旅游產業體系逐步健全,標準體系不斷完善,產業規模不斷壯大。2019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44363億元,旅游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達44989億元,占GDP比重分別達4.50%、4.56%。數字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云看展”、線上演播、網絡直播、沉浸式體驗等新業態加速崛起。大眾旅游、智慧旅游持續發展,自駕游、露營旅游、冰雪旅游、康養旅游、海洋旅游等引領休閑度假新潮流。文化創意、非遺工坊、鄉村旅游持續賦能鄉村振興。紅色旅游、旅游演藝蓬勃發展,文旅融合深度推進。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文化產業和旅游業遭受嚴重沖擊,我們努力助企紓困出實招,企業積極自救不‘躺平’,推動文化和旅游行業提振信心,企穩向好!别垯嗾f。
饒權表示,十年來,文化遺產資源家底逐步摸清。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國有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不可移動文物76.7萬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58處,備案博物館6183家;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557項;各級代表性傳承人9萬余名,其中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062名;國家珍貴古籍名錄13026部,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203家;世界遺產56項,位列世界第二;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項目42項,位列世界第一。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文物保護工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和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等深入實施,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穩步推進。流失海外文物追索返還工作成果豐碩,1800余件(套)流失文物回歸祖國。文化遺產進一步“活起來”,“考古熱”“博物館熱”“非遺熱”“古籍熱”蔚然成風,國潮國風成為年輕人新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