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上午,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第916場在明倫堂順利舉行,主講人為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郁振華教授,講座主題為“論哲學修養”。貴州大學哲學學院龔曉康教授擔任本次講座學術主持人。

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郁振華教授
郁教授首先指出,對于“哲學何為?”這樣的問題,可以從不同角度切入。從工夫論入手,繞不開哲學修養問題。古代哲學重視精神修煉,視哲學為生活方式,修養是哲學的核心任務。在近現代,哲學經歷了一個職業化的過程,修養問題被邊緣化了。這一古今之異,是重訪哲學修養問題的基本前提。郁教授的講座基于當代哲學的視域,聚焦于義理學說、窮理能力和哲理境界三個方面。
關于“義理學說”,郁教授分析了當代哲學圍繞knowing how所展開了理智主義和反理智主義之爭,認為這是我們考察哲學修養的出發點。提高哲學修養,需要積累豐富的哲學的命題性知識。在全球化時代,我們在研習各種義理學說的同時,特別要注重培育一種開放包容的哲學觀,積極推動世界哲學的建構。郁教授認為從黑格爾到雅斯貝爾斯,哲學觀由封閉排他轉向開放包容。在中國思想中,既有強調“夷夏之辨”的傳統,也有善于消化外來文化的傳統,前者所體現的華夏中心主義需要克服,后者則為我們倡導開放包容的哲學觀,提供了支持。建構世界哲學正是開放包容的哲學觀的題中應有之義,需要哲學家具備更寬厚的學養,從思想資源、工作方式、問題指向三個方面展開建構。

講座現場
接著,郁教授分析了“窮理能力”。他認為窮理能力即哲學的能力之知。技能和鑒別力視作能力之知的兩種發達形態,同樣存在于哲學之中。作為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好的哲學有其形式特征和實質指向。就形式特征而言,好的哲學應該是清晰的、嚴格的、精確,應該具有穿透力,直指本質,富有深度,應該成系統,具規模。就實質指向而言,好的哲學所聚焦的問題,應事關人類基本價值,如正義、真理、自由、善、美、仁愛、自然、慈悲等。郁教授還以形象的方式來刻畫好的哲學的形式特征和實質指向,他提出四個隱喻:好的哲學,應當像水晶一樣明澈,具有清晰性、嚴格性和精確性;應當像劍一樣具有穿透力,直抵事物的根本;應當像網一樣富有統緒,成體系,具規模;應當像火炬一樣光明溫暖,給人以價值的指引。

講座現場
最后,郁教授分析了哲理境界。他認為在義理學說的了解、窮理能力的培養之外,哲學修養還有更進一層的工夫,那就是對哲理境界的追求。與境界相應的,是人的德性,它與主體的人格、認同密切相關。追求哲理境界,就是要求哲學與人生合一。這種要求蘊涵了一種哲學觀,即視哲學為生命的學問或視哲學為生活方式。郁教授強調,哲學之為生命的學問或哲學之為生活方式與哲學之為理論話語的對峙,與其說是中西之異,不如說是古今之異。當代哲學具有高度職業化的特征,有得有失,其長處要發揚,其短處要克服。
在追求哲理境界的過程中,哲學之為生命的學問或哲學之為生活方式,具有兩大功能,即轉化功能和治療功能。哲學的轉化功能首先指向世界,這便是哲學的淑世精神。淑世主義不僅改造社會,而且改造自然。轉化功能也指向自我。哲學的治療功能不以理智治療為限,而應該在更大的視野中將其理解為實存治療。郁教授認為正大通達的義理,能幫助我們克服人生的迷思妄念,獲得心靈的寧靜和精神的慰藉。
講座將要結束時,郁教授與現場觀眾進行了熱烈的互動交流。主持人龔曉康對本次講座進行了概括性點評,認為郁教授的講座條理清晰、思想深刻、內容全面,其所提出的觀點對當代社會尤其具有價值指引作用。文/龔曉康圖/鄒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