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田鈺琳)8月20日,孔學堂“溪山踏歌行”品牌活動之“月新秋夜白一弦清一心”著名古琴家李鳳云師生音樂會在孔學堂陽明大講堂舉行。在暑熱正盛的夏秋之交,依然吸引了近千名市民朋友到場觀看,以琴為媒,“去心火、話清涼”。

著名古琴家李鳳云 張杰攝
此次音樂會邀請著名古琴家李鳳云老師及其團隊攜貴州桐和琴社帶來古琴音樂盛宴,以現場演出+網絡直播的形式向市民和網友呈現,通過展現新時代中華民族器樂藝術與作品創作取得的多元發展成果,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藝術,讓更多民眾了解古琴,認識古琴,喜歡古琴。

貴州桐和琴社帶來精彩演繹 張杰攝
李鳳云是天津音樂學院教授、中國琴會副會長、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古琴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師從陳重、李祥霆、許健、李允中諸先生;1987年拜廣陵琴派大師張子謙先生為師,深得廣陵琴派精髓。舞臺上,李鳳云老師帶著她昔日的學生白金、薄鴻宇、程鴻媛、孫知、邱桐為觀眾彈奏了《鶴鳴九皋》《梅花三弄》《龍翔操》《瀟湘水云》《宋玉悲秋》等多首古琴經典名曲。這些學生如今已活躍在全國各地教授古琴,傳承古琴文化。

李鳳云老師的學生邱桐帶來精彩表演 張杰攝
“古琴為何要打譜?”“《宋玉悲秋》中的宋玉何許人也?”“《廣陵散》背后有著怎么的歷史故事?”......演出以導賞+演奏的形式進行。由笛簫演奏家、天津音樂學院教授、音樂學系主任王建欣做導賞,為觀眾解讀古琴的基礎知識和作品背后的故事。讓現場觀眾感受音樂之美的同時,更收獲滿滿的古琴文化“干貨”。

笛簫演奏家王建欣做音樂會導賞 張杰攝
而貴州桐和琴社帶來的弦歌《鹿鳴》、合奏《神人暢》以及融合吉他、鍵盤、打擊樂等現代音樂元素的《月滿西樓》《三世花語》等改編曲目也讓觀眾耳目一新,中西方樂器的碰撞,古典與現代音樂的融合,讓古琴在觀眾面前呈現出更多元、更豐富的演繹效果。

少兒吟誦與弦歌《鹿鳴》融入了侗族大歌元素 張杰攝
近千人的大廳,座無虛席,大家屏息聆聽,與上古清音同頻共振。最后,李鳳云老師與王建欣老師的一首琴簫合奏《暗香》更是把音樂會推向了高潮。古琴愛好者李女士作為李鳳云老師的“粉絲”激動地說:“這是第一次現場看到李老師的演奏,太震撼了。希望孔學堂能為我們普通觀眾帶來更多這樣與名家面對面的機會!

貴州省古琴學會會長吳若杰帶來精彩演繹 張杰攝
作為本次音樂會的主角李鳳云老師,雖然是第一次到貴州來舉行音樂會,但早在幾年前就曾接受過“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承工作——中國古琴非遺傳承人尋訪”課題組的專訪。她的古琴故事以及她對古琴的一些思考都收錄在該課題成果《七弦風華——當代中國古琴名家訪談錄》一書中。

現場觀眾全神貫注聆聽 張杰攝
“一直與孔學堂、貴州的琴社保持聯系,終于促成了今天的音樂會!毖莩鼋Y束后,李鳳云老師感慨道,“現場沒有一點別的聲音,大家都在認真聆聽。貴州琴友對古琴的熱愛讓我們十分感動。而且還有很多貴州琴友下午4點多就來現場等候,讓我們感受到了和天熱不一樣的心里溫暖!彼表示,通過這些年古琴藝術的推廣與傳播,許多大眾對古琴文化都有深刻的認識和熱愛。其實,古琴離大眾不遠。我們在臺上演奏,也不是說我們演給觀眾,而是和觀眾一起去感受古琴音樂,這是一個放松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滋養的過程。

李鳳云老師與王建欣老師帶來琴簫合奏 張杰攝
此外,在舉辦音樂會的陽明大講堂大廳,正在展出著“溪山翰跡·黔語紙韻”王少豐剪紙作品公益展,供來聽音樂會的觀眾參觀,尤其是現場擺放的孔學堂公益講座的《木鐸活頁》,更讓許多觀眾愛不釋手。觀眾張女士說:“這真是一場國學文化的饕餮盛宴,觀眾們空手而來,滿載而歸,深感意外之喜!”

陽明大講堂內,音樂會觀眾自取《木鐸》張杰攝
聽一場音樂會,帶走滿滿“文化干貨”。這大概是孔學堂希望為廣大市民朋友帶來的不一樣的音樂會體驗。自2016年,孔學堂創立了“溪山踏歌行”品牌活動以來,每年都為市民朋友奉上了不少以中國傳統音樂為主題的公益性文藝演出。經典傳承、名家薈萃以及多元音樂風格的特點,也讓“溪山踏歌行”成為繼孔學堂公益講座、“孔學堂四禮”、孔學堂傳統節日文化活動之后又一“高人氣、高流量”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