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上午,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第915場在明倫堂順利舉行。主講人朱晞先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虞山派)代表性傳承人,中國琴會副會長,江蘇省古琴學會會長,講座主題為“古琴與中國文化”。眾多古琴愛好者及市民朋友參與此次講座。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王松齡副教授擔任本次講座主持人。

講座開始前,主持人對朱晞先生作了隆重介紹,指出朱先生不僅古琴造詣精湛、教育貢獻卓著,且身兼數藝,詩詞書畫修養不亞于其音樂成就,堪稱中國古典文人琴棋書畫樣樣兼通的模范,以深厚廣博的學養作為立身之資,朱先生對傳統文化的體證和領悟非常值得學習。
講座中,朱晞先生從“古琴如何安頓人心”這一命題出發,從“張力”、“空間”、“詩意”幾大維度展開闡釋,并以《平沙落雁》這一名曲的實操來演示如何在彈奏中達成。

就“張力”方面,朱先生指出,古琴作為單一旋律的樂器,是通過改變張力來影響人心的,其重點在于如何處理兩個相鄰的音。琴人需要謀篇布局,讓每一個音都能夠自圓其說:此音的強度、長度為何如此,其在全曲中的功能效果如何。張力的一大體現是吟猱,恰切運用吟猱方能達到氣韻生動。強弱對比同樣需要明晰——強音要強而不破,猶如懸崖上跳舞;弱音要弱而綿延,好似抽刀斷水水更流。
就“空間”方面,朱先生傳授說,彈古琴最好取法于傳統山水畫。曲是有聲的畫,畫是無聲之曲。彈奏中,須體會到一幀幀的畫面,而且畫面在不斷流轉。如《平沙落雁》需要表現出云里遠來的大雁,倏爾又展翅遠去的情境。音長、強弱、節奏、空隙,共同營造了空間感,否則落于平直乏味。
就“詩意”方面,朱先生點明,就古琴而弄古琴是弄不好的,一定需要深厚的文化修養。古代文人多是六藝兼通。如虞山琴派其實與虞山詩派、虞山畫派同時興起、彼此交融、互為營養。有了詩意,一草一木才能彈出它的生命。
朱晞先生還就古今之別,以“格物致知”的精神從技術上講解了絲弦和鋼弦各自的特點。精辟地指出兩者并不必有門戶之見,只要彈得好,用哪種都好。關鍵要知道“什么曲子適合用什么琴去彈”。彈絲弦的方向在于追求精神性的極致;彈鋼弦的方向則追求微妙地表達情感。但萬變不離其宗,核心不變,審美隨時代而遷。
講座互動環節,現場觀眾十分踴躍,朱先生就觀眾提問給出了精彩的解答。朱先生主張,學古琴要先規規矩矩,然后在血氣方剛的年紀可以張揚、險絕,之后人琴俱老,回歸平淡,且是包涵了崢嶸的平淡。不可違背本性地讓青年人一味求清淡。人生需要先立志,繼而付諸實干,最后得到領悟,每個階段都不能躺平放手。學藝不可貪多,不可能琴棋書畫齊頭并進,而是以五年為期,深研一門得其三昧,之后再轉攻它藝,次第而進。琴學可以輔益書畫,音樂的節奏韻律與書畫的空間布置息息相通,有助于提升書畫品味和鑒賞力。
在現場觀眾熱烈而歡喜的請求下,朱先生演奏了一曲《流水》,潺湲和雅的琴聲完美地體現了朱先生深厚的藝術功力,也再次呈現了朱先生的審美意趣。
朱先生既傳藝也傳道,內容涵攝了“道”--“藝”--“技”三大層面的若干問題,不只是認知的啟發,更是情感的共鳴,以及性靈的點撥。既高瞻遠矚,又切實精要,是藝術實戰派的精髓之談。
文/王松齡
圖/王麗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