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上午,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第914場在明倫堂順利舉行,主講人為北京大學哲學系鄭開教授,講座主題為“夢與化——莊子關于無限流變與永恒生命的思想”。貴州大學哲學學院鄧國元教授擔任本次講座學術主持人。

鄭教授首先對《莊子》文本及莊子個人的復雜性,《莊子》文本中所記載的“夢”作了相應介紹,并結合講座主題對“夢”的內涵和本質作了清晰的說明。在鄭教授看來,“夢”所反映的是人們對世界真實性的追問與反思,在本質上是一種人類特有的精神性現象,如同人的意識,是人之為人的根本所在。

在對“夢”作本質性詮釋的同時,鄭教授也對“化”作了精到的界定,認為就莊子哲學而言,“化”除了“變化”之意外,還在一等程度上等同于“物”,并通過“萬化”與“萬物”之間的關系作了具體的論證說明。
在對“夢”與“化”作基本的界定后,鄭教授進一步通過“髑髏之夢”、“夢中夢”、“蝴蝶夢”、“孟氏夢”等對莊子思想中的“夢”之內涵、意義與價值作了更精微的詮釋。具體言之,在“髑髏之夢”通過“生死”呈現“夢”與“覺”之間的辯證關系,在“夢中夢”中揭示的是“夢中有夢”“覺中有覺”的復雜性與無限性,在“蝴蝶夢”“孟氏夢”中則通過不同事物之間的轉換彰顯的“物”“物”之間從“分”走向“齊”,從“有待”通向“無待”的超越性。
在對“化”的闡釋上,鄭教授從“流變之化與永恒之不化”與“物化:審美之意味與永恒生命”兩方面進行的深刻論述。在“流變”問題上,鄭教授指出,就單一個體來說,因為“流變”體現的是生命的“有限性”,但當把個體置于整個宇宙大化中,則個體的有限性之流變有轉成了永恒性,有限與無限、有窮與無窮之間存在統一與融合的向度。
在“物化”的內容上,鄭教授明確指出這一范疇與思想的根本意涵在于強調物與物之間的和諧與統一,在“物化”的精神與實踐智慧中實現自我生命的永恒性。
在講座中,鄭教授還圍繞道家“真人”的基本內涵與“夢”“化”之間的關系,以及莊子“鼓盆而歌”等典故所反映出來的莊子生死觀,與現場觀眾進行了互動與交流。最后,主持人鄧國元對鄭教授的講座及內容進行了概括性點評,指出鄭教授的講座具有思想的深刻性、語言的生動性等特點,不僅為我們理解莊子相關思想具有積極價值,也為我們建構自己的生命思想世界提供了精神指引。
文/鄧國元
圖/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