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7日,恰是立秋之日,由國際儒學聯合會、光明日報社及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聯合主辦的2022年“孔學堂四季論辯大會”第二期在孔學堂明倫堂明德廳舉行,活動采取“線上直播+線下交流”的方式舉行。

此次活動期間,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葉舒憲,南方科技大學教授、中國比較文學學會跨學科研究分會理事長陳躍紅,南方科技大學教授、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副理事長吳巖,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譚佳圍繞辯題“神話與科幻:通往過去和未來的人類敘事”展開論辯,分享各自的觀點,并為現場提問嘉賓答疑解惑,論辯大會由四川大學教授、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文學人類學研究分會理事長徐新建擔任學術主持人。

辯論會現場,徐新建首先闡述了探討“神話與科幻:通往過去和未來的人類敘事”的背景。他說,本次論辯以“祝融號”探測器登陸火星及科幻片《普羅米修斯》在全球熱映為背景,聚焦神話與科幻,討論從過去到未來的人類敘事。之所以將神話與科幻連在一起,是要突破單線進化論的思維模式,在人類想象與表述意義上,把古今中外的敘事類型視為整體。破除以往把神話等同于原始、愚昧乃至野蠻的誤讀,將其與被認為代表先進和未來的科學幻想相互關聯,以探尋彼此間更為內在的思維共性及文化功能。

“幻想引領人類,神話催生文明!比~舒憲在現場論辯時介紹了中國神話相關知識。在他看來,中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且中國有豐富的古代神話資源,可以通過復活、修復、點燃中國神話歷史,使其變成支撐中國科幻創作的巨大的博物庫。

“神話主要解決世界觀的問題,科幻主要解決宇宙論的問題!薄叭斯ぶ悄、量子科學與合成生物等顛覆性科技會影響人們對世界的認知!薄吧裨捙c科幻在本立論的層面上是可以溝通的,都要回答我們對世界、對人類、對宇宙的理解,但是在方法論的層面上存在學科差異,因此不能簡單地把他們放在一起運用和加工!薄愜S紅圍繞“顛覆性科技視野下的神話與科幻”做了論述。他認為,在顛覆性科技活躍的背景下,應該用新思維去看待神話與科幻。

“把科幻等同于當代的科技神話的說法值得質疑!眳菐r以“科幻與神話小議”為題,敘述了科幻作品創作的歷程、介紹了一些科幻作品、闡述了神話故事與科幻故事的特點等。他認為,科幻與神話具有相同特點,也有不同特點,兩者應該相互補充。

譚佳圍繞“神話與科幻的共同性在哪里?”展開論述。她認為,人是虛構的動物。神話和所有虛構類型一樣,和所有意象符號一樣,能給科技命名,提供想象素材、原型、模型和結構。但是,所有虛構類型中,只有神話具有構建三觀,奠基世俗準則的功能,是曾經被信仰的真。也只有科幻用理性科學,規范各種想象,能指向未來的真。他們不可分割的交集在于,用各自真實的方式,規誡虛構,講述歷史和當下和未來。在又一輪社會變革、數智革命之際,神話與科幻理應攜手,一起探索更燦爛瑰麗,有更燦爛瑰麗、有深度的理論話語和各種實踐。
來源:貴州日報天眼新聞 記者 高艷飛
圖: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