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上午,貴陽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第913場暨“陽明文化”專題第53場在孔學堂開講。
本次邀請到的主講嘉賓是,南京大學泰州學派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周群教授,講座主題為“泰州學派的歷史源流”。貴州財經大學黔學研究中心暨陽明廉政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文學院鄧立副教授擔任學術主持。

周群教授從泰州學派的稱名談起,重點聚焦黃宗羲《明儒學案·泰州學案序》對泰州學派的定位、評價!短┲輰W案序》:“陽明先生之學,有泰州、龍溪而風行天下,亦因泰州、龍溪而漸失其傳。泰州、龍溪時時不滿其師說,益啟瞿曇之秘而歸之師,蓋躋陽明而為禪矣!敝芙淌谥v,黃宗羲泰州學案不稱泰州王門,認定泰州躋陽明而為禪,重精神氣稟:豪杰精神。泰州學派的定位正如黃宗羲云:“陽明活用孔孟之學,而泰州又活用陽明之學者,必如泰州然后陽明學乃真有關系于社會于國家!币虼,應辯證地看待泰州學派的思想。
周教授在講述泰州學派的“盟主”王艮時指出,“淮南格物”是王艮思想的標志,“格物——身本”,兼具體用;王艮所論之“物”,兼具“物我”,近于《大學》之“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绷硗,王艮“大成學”承圣而發,繼承孔子傳統,面向庶民百姓。同時,王艮主張“百姓日用是道”,區別于“圣人之道”,與“大成學”相表里,注重“以事覺人”的論學方法。其論學取向即為布衣立學的必由之途,以《禮》制服亦本于這一目的。關于智識的問題:“即事是學,即事是道”,“事”而非“物”。

周教授在談到泰州學派之別派時,特別聚焦三個代表人物:顏鈞、何心隱、鄧豁渠。他指出,顏鈞的思想中包含《大學》《中庸》、神莫論及其陌生化的論學方法,其尊陽明、心齋:“日以陽為明造,時以心為齋明!边@樣的觀點也引起了爭議并受到批評,同時還具有一定的神秘主義色彩。另一代表人物何心隱,“友朋論”“有在保身論”有較大影響!熬厶煜轮⒉拧,友朋之道比君臣之道更為重要。何心隱云:“君臣之道,不有友朋設教于下,不明。友朋之道,不有君臣出政于上,不行。行以行道于當時,明以明道于萬事,非表里而何?”這樣的思想對于封建宗法社會結構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泰州學派的“保身論”由成德到經世,“身”作為“天下國家之身”方有意義。周群教授特別強調,鄧豁渠是被忽略的泰州學派思想家,屬于“躋陽明而為禪”的代表。鄧豁渠具有獨特的個性,其率性即工夫,一生尋道,弘揚和傳承“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正如鄧豁渠所謂:“學得一個真百姓,才是一個真學者!
周教授最后談到泰州學派的影響時特別指出,泰州學派浸入文苑,對晚明文學思潮有深刻的影響。他舉了兩個典型的例子:一者,湯顯祖與羅近溪;湯顯祖說:“幼得于明德師,壯得于可上人”。二者,公安三袁與羅近溪。如袁宏道講:“白、蘇、楊,真格式也;陽明、近溪,真脈絡也!标P于泰州學派的影響,另一個顯著特征是,其開啟了儒學平民化轉向。
本次講座作為貴陽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陽明文化”專題的重要內容,在“泰州學派歷史源流”這一主題上,周教授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從中國思想傳統的高度、陽明文化的廣度、以及泰州學派思想的深度進行系統講解,特別是泰州學派對文學藝術影響這一新視角,以及儒學平民化的價值等問題激發了聽眾的興趣。來自岳麓書院的博士生魯曉聰認真聽完整場講座,并就陽明學中關于“身體”哲學的問題與周群教授進行深入探討。他同時表示,周教授的講座既加深了對泰州學派以及陽明文化的認識,又在研究方法和視角上具有積極的啟發意義。講座現場,嘉賓與聽眾互動深入、反響熱烈。
文/鄧立
圖/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