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下午,貴陽孔學堂公益講座第908期,美術史論專家陳履生教授給我們帶來美術經典中的視覺史詩,解讀了革命歷史的美術創作是一個既經典又頗受重視的題材。

美術史論專家陳履生教授
陳履生教授用192張高清圖片展示了歷史題材的美術經典作品,生動表現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融匯成一部恢弘壯闊的視覺史詩,凝聚精神偉力,在歷史和藝術的長河中熠熠生輝、影響深遠,特別是在“建黨”、“長征”和“開國大典”等題材中,從既專業又普及的角度給我們解讀了歷史美術創作的真實性、文獻性、思想性和藝術性,其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中的時代之變。在中國畫創作領域,比如上世紀六十年代朱屺瞻創作的《南湖留勝跡》,錢松喦的《煙雨樓》,在山水畫范疇內表現與建黨題材相關的建筑、紅船以及自然環境,呈現出不同于傳統山水畫的藝術新貌。陸儼少創作的表現中共一大會址的《偉大的起點》,展現出中國畫表現革命圣地的新視角。中國的藝術離不開神州山河——中國的山,中國的湖川,中國的林木,中國的藝術更離不開時代,離不開時代之新與時代之變,藝術家們須與時俱進才能保持藝術的活力。

講座現場
其次,經典題材產生優秀作品。1959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10周年,為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的展陳所開展的革命歷史題材的美術創作,是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革命歷史主題的創作,涌現了大批在新中國美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其中有羅工柳的《地道戰》、詹建俊的《狼牙山五壯士》、蔡亮的《延安火炬》、石魯的《轉戰陜北》等。這一系列作品基本上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10年內在創作上的具體成果,以及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的發展所達到的一個歷史性的高峰。它們既是歷史的生動記錄,也是美術創作時代特點的具體表現。
第三,時代視野豐富歷史情境。對于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中所表現出的對于歷史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理解,以及在藝術表現上的不同要求,是新中國美術創作的一個重要特點。特別是在黨的歷史畫卷中,建黨題材作為開篇之作,其創作演變也代表著革命歷史題材美術創作的發展進程?v覽新中國成立以來創作的建黨題材美術經典,美術工作者構建了一個又一個歷史圖像,用藝術彌補了歷史上影像資料的不足,生動而深刻地展現了建黨歷史畫卷。比如油畫《在黨的“一大”會議上》,成就了影響深遠的美術經典,并用極簡的藝術手法表現環境氛圍,顯現出還原歷史場景的匠心。
陳履生教授根據自己30余年來潛心研究美術歷史及理論,在從事美術批評、美術創作的同時,與許多老畫家們有面對面的交流,完成了關于新中國美術方面的重要著作有:《新中國美術圖史1949-1966》、《革命的時代:延安以來的主題創作研究》、《紅旗飄飄》、《共和國畫卷上的紅色經典》等。
在互動環節,聽眾踴躍提問,陳履生教授對于自己多年美術理論研究的心得、對于博物館同質化的問題都作了精彩回答。講座最后,令人感動的是一位74歲的聽眾根據陳履生教授的照片畫了一幅造型頗佳的素描贈送給陳教授。
文/王碧蓉
圖/蘇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