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4日上午,孔學堂傳統文化公益講座第907場在孔學堂明倫堂明德廳順利舉行。

本次講座邀請到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林巖老師擔任主講,主題為“蘇軾與王安石新政——一個十一世紀地方官員的作為與困境”,貴州大學歷史與民族文化學院羅啟龍副教授擔任本次講座的學術主持。
林巖教授在講座中與聽眾分享了蘇軾從初入仕途到烏臺詩案過程中的宦海沉浮,立足于《蘇東坡行跡考》等學界新研究進展,對蘇軾在新法頒行前后的仕途境遇作了深度剖析。聽眾在聆聽了林教授精彩報告之后,對蘇軾的官宦生涯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

講座中,林巖教授先從講述了蘇軾初入仕途時的境況。蘇軾于嘉佑元年(1056)年進京趕考,在第二年登科中進士后,母親便離世,于是蘇軾回鄉守喪。在治平二年(1065),蘇軾妻子王弗與父親蘇洵先后離世,守喪結束后,再娶王閏之。
林教授隨后介紹到,蘇軾在守喪期間內,朝廷發生兩件大事:一是英宗去世;二是神宗親政。熙寧元年(1068)春,王安石赴京,荊公新政由此展開,蘇軾的命運也在此次變法之中發生了重大改變。
在變法期間,有蘇軾對新法的激烈批評,蘇軾等人與王安石等人因基本思路不同而進行的尖銳交鋒。政見的不同,導致蘇軾先從權開封府推官改任為杭州通判,爾后長期在地方任職,遠離權力中樞。
林教授隨后對蘇軾在地方任職時的政績做了詳細的闡述。蘇軾初任是鳳翔府簽判,相當于公署的副長官。他頗有工作的熱情,且具實事求是的品質。秦嶺森林茂密,鳳翔府要完成的一個任務是伐木伐竹,并從渭水運黃河,再運京師,以供建筑之用。公署規定在渭水暴漲之季操作,這固然有效率,不過也頻頻損命破家。蘇軾發現問題以后,修改規定,讓服役之人自己決定怎么工作。他們或進或止,相機而動,只要能完成任務就行,從而其害速減。蘇軾到徐州三個月,便逢黃河決口澶州,泛濫梁山泊,溢涌南清河。其奔流漫延,有一股竟匯集徐州城下。積水上漲,城外之水便漸高于城里。暴雨不息,隨時都會倒墻致災。蘇軾的具體措施是要筑一道長堤,以阻水沖城。長堤984米,建成了,也擋住了水,險情遂頓削。
然而暴雨連綿,城下原有的積水還在上漲。蘇軾便組織勞力增高其墻,并加固之。他還要從吏分段守護,各負其責,保證墻不垮。他還派青年送干糧給困水之人,并伺機解圍。蘇軾在墻上搭了一個草棚,幾十天就宿于此,過家門而不入。上下奮戰,終于保證了徐州的安全。1089年至1091年,蘇軾任杭州知州。他不辭風流,更有政績。
最后,林教授總結到,蘇軾精神的曠達豁朗,性情的本真脫俗;他獨立不羈的人生態度,他內在的真誠理想與樂觀,他言談創作的厚重與風趣,都深深地感染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