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是花溪,山,是大成山,貴陽孔學堂正處于這一溪一山之間。為打造文化傳播品牌,加強優秀文化交流,自2016年起孔學堂以傳統文化為體,以教化研修為用,陸續開創了溪山踏歌行、溪山書會、溪山翰跡等活動品牌,五年間系列活動弦歌不輟。2021年更是通過線上線下聯動推出20余項活動,將優秀文化引進來、走出去,極大地擴大了溪山系列活動品牌的影響力。
1
“溪山踏歌行”,在音樂與電影中夢回武俠江湖

“溪山踏歌行”品牌活動,致力于傳統音樂和經典舞臺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以市民朋友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2021年“溪山踏歌行”大型音樂會如期而至,兩個小時刀光劍影的“聲音”,喚醒觀眾的江湖俠客之旅,余韻繚繞,意猶未盡。

4月13日晚,孔學堂“溪山踏歌行”系列舞臺公益演出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親善大使譚盾及其團隊在孔學堂陽明大講堂為900余名觀眾奉上“武俠之夜——譚盾《電影與音樂》”精彩視聽盛宴。本場音樂會以“武俠”為主題,通過講座、電影音樂同步演出的方式,為現場觀眾帶來一場充滿“俠氣”的視聽盛宴。這不僅是一場有著濃厚文化氣息的公益演出,也是譚盾先生對孔學堂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事業的大力支持。

“從音樂到電影,不僅僅是電影在講故事,電影音樂也同樣在為我們傳遞信息!彪娪皭酆谜邨顒黉粮嬖V記者,在當晚的音樂會現場,搭配無聲電影畫面同步演奏的音樂,如同為電影注入了“靈魂”,“沒有臺詞,也能從音樂中聽見電影所表達的故事!

2
“溪山書會”,雙線聯動拉滿求知熱情

以書為友,呼朋引類。2021年孔學堂采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融合傳統閱讀與新媒體數字閱讀,創新服務理念,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書會活動。全年線上線下活動的參與人數1200余人次。

《王陽明居黔思想與活動研究》分享會暨捐贈圖書活動、《父母的格局》的閱讀分享會、《千年華夏禮儀之邦》漢服體驗活動、《從遵義會議、茍壩會議看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創造性運用》專題講座、“走進”張伯駒的前半生《張伯駒年譜(1898-1982)》、《張伯駒筆記:文化奇人的前半生》的閱讀分享等,通過座談閱讀分享、作者與讀者互動交流、專家解讀與現場探討,從而拓寬了閱讀的邊界,再現閱讀與生活、文化與城市的緊密聯系,為市民對禮儀文化、歷史進程、社會哲學等領域提供多角度學思。

線上“暢享暢讀·閱見美好”讀后感活動、“名家談經典”的專題講座、“誦讀中華經典,傳承紅色基因”主題誦讀等活動的推出,更是打破空間與時間的限制,讓更多市民參與其中。

在端午、中秋等節日期間,“粽香飄萬里·民俗共傳承”傳統文化知多少整點答題、“古今中秋詩書賞”、“名家談傳統文化·中秋”線上講座活動、“我們的節日·中秋”線上主題誦讀等活動,在網上掀起一波參與熱潮。在線下,溪山書會則一改往日分享讀書心得的形式,展開校園合作,通過融入動畫短片欣賞、互動搶答、主題手工制作等孩子們感興趣的方式,增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在互動中感受中華傳統節日的文化魅力。

“今天的端午活動讓我和孩子受益匪淺,一起做手工讓親子之間留下了美好的回憶,我很期待和孩子能再次參與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親子活動!奔议L張女士說。

3
“溪山翰跡”,整合資源展精品育新人

孔學堂“溪山翰跡”品牌活動,致力于整合展示省內外精品書畫,給藝術家及普通大眾搭建學習交流、鑒賞展示的平臺。2021年孔學堂在書畫傳承與發展上持續發力,通過推出中青年優秀國畫作品展和書畫研習班學員作品展,向觀眾展示了貴州在傳統書畫上的傳承和創新。老一輩名家精品的展出,則從更高維度展示中華書畫藝術的魅力。

溪山翰跡黔游心影——貴州中青年中國畫作品展的58幅作品,便是從民間投稿的300余件中青年作品中脫穎而出,涵蓋了不同的題材和主題的美術作品,充分展現了貴州中青年畫家扎實的中國畫功底,以及當代中青年畫家藝術風格的多樣性和創新精神。

“溪山書法社”暨“新六藝(成人)國學研習班”師生書畫作品展、第二屆中國簡帛書法高級研創班師生作品展,均來自孔學堂所創辦的書畫研習班學員的作品。展覽中有零基礎學員,在歷時了5個月的線下研習課程后,創作出的高質量、高水準的書畫作品。也有具備書法研創基礎的中青年書家,通過高級研創班實現了自我突破,于一撇一捺間彰顯成長軌跡的作品。兩次展覽不僅展示出了培訓班的豐碩成果,也對推動中國書畫的研究與創作具有重要意義。
溪山翰跡·“風物長宜放眼量”——貴州省中國畫作品展、“溪山翰跡·畸人青藤——徐渭的故事”孔學堂巡展公益展,64件徐渭書畫作品和133幅省內著名國畫家作品,則以老一輩書畫家技藝的高度,展示出中華書畫藝術的維度。
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主任、黨委書記索曉霞曾指出,“賡續傳統,才能知道我們是誰、我們從哪里來;不忘本來,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笨讓W堂溪山系列品牌活動,將繼續深入挖掘儒家傳統文化中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準確把握新時代要求,做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充分運用孔學堂的儒家文化資源優勢,借助新的傳播技術手段,不斷提高品牌活動的影響力、感召力。
作者:鄧小藝 楊小贏(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