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溪山學友”以學會友
貴陽孔學堂,背倚大成山,俯臨花溪河,恰處溪山之間。
以文會友,道不遠人,學堂上下,弦歌不輟。
自成立以來,孔學堂定期舉辦傳統文化公益講座和各種禮儀、節日活動,舉辦琴、棋、書、畫、詩、禮等“新六藝”的研習。
此外,還推出“溪山踏歌行”系列文藝演出、“溪山翰跡”展覽等,并集聚海內外一流學者開展課題研究、學術交流。
美教化,可移風俗。
這些活動,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為知識界所廣泛認可,對鑄就文質彬彬的禮樂中國奉獻力量。
孔學堂從一開始就清楚地認識到,這里不是廟堂,而是學堂。
《禮記·學記》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薄墩f文》曰:“同志為友!
孔學堂素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宗旨,其發展和開拓,皆離不開志同道合的各界參與者。
我們開設這個小小的欄目,取名“溪山學友”,旨在分享那些長期以來關注孔學堂同道友好的故事。
“從來只為溪山好,友于學問相激昂”,希望更多的“溪山學友”與我們并肩共行。
庚子閏四月

鄧永忠在孔學堂孔子像前
談及自己與孔學堂的關系,忠實聽眾鄧永忠隨口說起了西漢大文學家劉向的《說苑》里的句子:“幼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痹谒磥,自己學習上雖然錯過了“日出之陽”和“日中之光”,卻有幸獲得“炳燭之明”,并由此從幽暗昏惑之路邁上了艷陽高照的金光大道。
鄧永忠告訴記者,自己本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磨工,從技校畢業就一直站機床,一站就是30年。期間,曾享受過工廠豐厚的福利,小日子蒸蒸日上;也經歷過工廠效益差的折磨,因幾毛錢和小商販討價還價而遭受白眼;還遭遇過工廠破產的痛苦,幾經周折,廠名換了,自己還是干老本行——站機床。這既與書本無緣,和儒家文化更是扯不上什么關系。
“在我的印象中,儒家代表孔夫子住在遙遠的山東,與貴州相隔十萬八千里。儒家文化就是一些社會精英和自命不凡的知識分子,在那里著書立傳,憂國憂民。我只是整天埋頭干活,累了回到家,或邀約三五好友唱歌、打麻將、逛商店,或跟團旅游,把小河的歌廳和國內的旅游景點幾乎都逛了個遍。三十多年來,除了偶爾看看《貴陽晚報》和《貴州都市報》外,再沒有看過其它書籍!闭劶白约涸浕氖彽木裆,鄧永忠頗有感觸。

認真學習的鄧永忠
在那樣的狀態下,她有時為生活感到高興和滿足,認為不管社會如何變化,自己都有飯吃,有衣穿,不至于在社會上奔波,饑腸轆轆;但有時又感到痛苦、迷茫和無助,找不到前進的方向。而每當想起一輩子的光陰就這樣渾渾噩噩地度過時,又心有不甘,不時問自己:人這一生到底該怎樣度過?那些日子,她深感“昏昏沉沉,如一只沒有航向的小船,在茫茫生活的大海上漫無目的地四處飄蕩。但這一切的迷茫,都因一個偶然的機緣改變了”。
“記得那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清晨我和朋友到十里河灘漫步,經過孔學堂門口時,突然一陣悠揚的琴聲飄入耳際,這聲音立即把我震住了,好似三伏天饑渴難耐時,喝下了一杯沁人心脾的冷飲!编囉乐一貞浾f,當時自己和朋友便拾級而上,并走到古樸典雅的明倫堂,里面黑壓壓地坐了一屋子人,大家神態自若地等待著開講,期待的眼神就像穆斯林到麥加朝圣一樣。

鄧永忠獲孔學堂國學公益講座網絡有獎征文一等獎。
當時,她對那樣的氣氛很不適應,想走又不好意思,只得硬著頭皮坐了下來,心想再怎么難受也要堅持聽完。出乎意料的是,老師妙趣橫生的語言和儒雅的風度立即吸引住了她,充滿哲理的思想如涓涓細流把荒漠般的心滋潤了,仿佛有一粒小小的種子漸漸地在內心發了芽,生了根。不知不覺中,兩個小時就完了,個人也感到從來沒有過的充實,渾身充滿了喜悅和力量!拔艺驹诳追蜃铀芟袂胺叛弁,董家堰初生的荷葉在艷陽里輕輕地招搖,山在笑,水在笑,看到一切都讓人賞心悅目!
從那時起,鄧永忠的生活里就多了一件事,那就是去孔學堂聽講座。只要不加班,能推的事情她都推掉,就為了能夠早早地去孔學堂聽講座,哪怕狂風暴雨也阻擋不了她的熱情。如果哪一次沒有報上名,都要懊惱好久。就這樣,她愛上了孔學堂,也愛上了儒家文化,隨著聽講座次數的增多,文化知識增長了,視野也開闊了,思想認識提高了不少,曾經的唱歌、打麻將、逛商店、跟團旅游等,也離得越來越遠了。
“一場場講座聽下來,大師們的人文素養的感染,人格魅力的熏陶,不斷地充實著我的精神生活,完善著自己的人生境界!编囉乐艺f,儒家思想是培養君子,創建和諧社會必須的思想指南,它教導人們要遵循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與人為善,要多多反省自身,提高自身修養,才能夠在這個日益發達而又復雜的文明社會游刃有余,成為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擁有者,做一個真正的文明人。我少年學習后進,中年渾渾噩噩,老年才秉燭學習,感慨頗多,收獲頗多,是儒家文化改變了我的一生!编囉乐艺f。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趙毫
編輯鄔建玲陸維剛
編審李屹